關於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為貴重的文化遺產,傳承了繩文人在這1萬多年期間,如何靠採集、捕魚、打獵發展成定居的生活風貌和精神文化。其文化價值受到國際認證,於2021年(令和3年)7月正式登記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該遺跡群由北海道6遺跡、青森縣8遺跡、岩手縣1遺跡、秋田縣2遺跡,合計17個遺跡構成,而在北海道和青森縣,還各有1個相關遺跡(關聯資產)。
定居的6個階段
在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會將繩文人的「定居起源、發展、成熟」過程分成6個階段進行說明。
階段I 定居起源
Ⅰa:居住地的形成
約15000年前,地球急遽暖化、濕潤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使得北海道從大陸分離。北海道北東北的植物生態因此發生巨大變遷,如針葉樹變成闊葉樹,還增生了山毛櫸及栗子、胡桃等堅果類,且開始有許多迴游魚類隨著洋流來到鄰近海域。
為了運用全新的食物資源,當地搶在列島各地之前出現了能煮沸用的土器。但土器的體積笨重又容易弄壞,使用上不利於游牧生活,人們遂開始朝向定居生活發展,因而為全新的文化揭開了序幕。
Ⅰb:聚落的成立
隨地球持續暖化,北海道南部及北東北的寒溫帶落葉括樹林(北方山毛櫸帶)約在9000年前拓展到平原和海岸線。由於北方山毛櫸帶含有豐富的食物資源,人們可長期間安居在固定的地方,促使聚落的形成。
此外,海平面的上升也促進了潮汐漲退,令海域開始有各式各樣的魚類、貝類動物棲息,使沿海地區發展出許多人類聚落。然而聚落中會有人往生,於是就如垣之島遺跡所示,繩文人開始將居住區和安葬死者用的墓地明顯劃分開來。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
北海道的構成資產及關聯資產
登錄世界遺產的路程
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是擁有世界遺產「白神山地」、「知床」等優美大自然,至今仍保有濃郁色彩且綠意盎然的地區。
在大自然的恩賜下,我們的祖先1萬年來以狩獵、捕魚和採集為基礎,在此處定居發展、成熟茁壯,並孕育出繁複精緻的精神文化。
北海道至北東北地區至今仍保有許多繩文遺址,包含我國規模最大的繩文村落遺址特別史跡 「三内丸山遺址(青森縣)」及大規模紀念物的特別史跡 「大湯環狀列石(鹿角市)」等,這些都是我國歷史文化演變至今的珍貴文化遺產。
為讓這些文物能以人類共有寶藏的形式傳承下去,我們在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秋田縣及函館市、千歲市、伊達市、森町、洞爺湖町、青森市、弘前市、八戶市、津輕市、外濱町、七戶町、一戶町、鹿角市、北秋田市,推動了將北海道及北東北的繩文遺址群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活動。
2021年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將「北海道及北東北的繩文遺址群」列於世界遺產一覽表,作為展現農耕社會之前人類生活及精神文化的稀有文化遺產。
突出的普世價值
北海道及北東北的繩文遺址群由考古遺址組成,展現了農耕社會以前的人們生活及複雜精神層面17。我們認為此遺址作為西元前13,000年至前400年間,人類於東北亞建立、發展、成熟運作狩獵、捕魚、採集社會的稀有證據,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
符合評估標準
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評估標準(ⅲ)及(ⅴ)規定,通過將其登錄於世界遺產一覽表中。
評估標準(ⅲ):不管現存或是正在滅絕,該資產為傳承某文化傳統或文明存在的獨一無二證據(至少為稀有存在)。
北海道及北東北的繩文遺址群是獨一無二的證據,能證明1當地曾長達萬年以上以狩獵、捕魚、採集為基礎,建立世界罕見的定居社會。並可從帶腳印的黏土板、知名的遮光器土偶等考古文物及墳墓、丟棄場、土堆、環狀石陣等考古遺跡明顯看出當地曾孕育並流傳精緻、複雜的精神文化。
評估標準(ⅴ):賦予某個文化(或多個文化)特色的傳統居住形式,或能明顯表達陸上、海上土地利用狀態的範例,又或是能明顯看出人類及環境互動的例子(尤其是因不可逆變化而面臨存續危機的事物)。
北海道及北東北的繩文遺址群是人類從開始定居、加以發展終至成熟的顯著範例,能看出聚居村落生活的樣貌及土地利用方式。繩文人不像農耕社會常見的大幅改造土地,而是透過適應當地氣候變化,維持一個永續的狩獵、捕魚、採集生活方式。為確保能穩定取得食材,村落的選址十分多樣,時常靠近鮭魚逆流而上、便於捕獲的河川、容易撿拾鹹水貝類的潮間帶、又或是山毛櫸及栗子樹叢生的地區等。因應各地點,用以取得食材的技術及道具類均十分發達。
完整性、真實性
組成資產17的各構成資產範圍均合宜,並符合能展現資產突出普世價值的特性。考古遺址幾千年來幾乎都以良好的狀態保存於地底下,各構成資產的位置、形狀及設計、材料及材質、用途及功能、傳統及技術、精神性及感性都保有真實性。
保存管理
組成資產17的相關資產根據文化財產保護法獲指定為史跡或特別史跡。各構成資產四周設有緩衝區,並採取相關法律管制措施。擬定概括性保存管理計畫,說明資產整體保存管理基本方針,並根據該計畫由繩文遺址群世界遺產保存活用協議會進行資產保存、活用措施。
日本北部的绳文遗址群突出的普遍價值特色
特色1 呈現巧妙運用自然資源的生活
呈現出人們透過持續、利用森林、大海及河川等大自然的恩賜,長達1萬年以上未進入農耕社會,並在適應氣候寒、暖變化下,以狩獵、捕魚、採集維生定居下來。
特色2 透過祭祀、儀式表現出細膩且複雜的精神層面
除了埋葬死者的墓地、用來當作祭祀及儀式場地的貝塚、土堆及將石堆排成圓環狀的環狀列石外,還透過腳印圖案的黏土板及土偶等出土文物,表現出人們從定居生活初期階段發展出複雜精神文化的過程。
特色3 村落的選址及主業具有多元相關性
為確保食材穩定,人們選在鮭魚逆流而上的河川附近、樹木結果豐富的丘陵及山地、還有能捉到魚貝類的內灣及湖沼沿岸等多種地形上建立村落,並根據所處環境發展精進取得食材的技術及用具。
特色4 展現村落形態的變遷
從西元前13,000年左右,人們便開始定居此處。其後亦未像農耕社會常見的那樣大幅改造土地,展現出人們就在適應氣候寒、暖變化等環境變遷中,一路改變自己生活的村落形態。
與世界史前文化的對照比較
為能順利登錄世界遺產,就需證明其他地方沒有類似的遺產。
將北海道及北東北的繩文遺址與世界其他類似的史前時代資產相比研究後,發現並未有其他資產同時擁有上述4項特色。透過此項比較研究,也證明了繩文遺址群是一項具代表性的範例,它展現了人們在東北亞地區開始農耕前,長期間過著何種生活,進而成功登錄為世界遺產。